北宋东京城——开封城墙之辉煌

北宋东京城遗址

北宋东京城是在后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。后周广顺二年(952年),周太祖下诏:“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,率畿内丁夫五万五千,版筑旬日而罢。”这仅是对原墙的修补,并未扩展。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(955年)登上里城朱雀门,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跑马圈城,尽马之力,马跑了24公里又355米;周世宗以马跑的范围定为外墙的范围,令人运来汜水的虎牢土筑成坚固的外城。这为北宋外城墙的辉煌打下了基础。

宋太祖建隆三年(962年),开始扩建宫城,四角建有角楼,高楼十尺,城墙均系夯土版筑而成。开宝元年(968年),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,将全城建成皇城、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;城墙固若金汤。

皇城,位于北宋东京城中央略偏西北处,即今潘杨湖一带。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将皇城改为砖砌,是北宋三道城墙中唯一的砖墙。皇城东西跨度1570米左右,南北跨度约900米,周长近5000米,与《宣和遗事》所载的“九里十三步”(待考)大致吻合。皇城内还有宫城。宫城呈一东西略短、南北稍长的长方形,其东西墙各长约690米,南北墙各长约570米,四墙全长2520米左右,与《宋史·地理志》等书记载的宋宫城“周回五里”相吻合。是否当时有皇宫两城尚有争议(待考)。

北宋东京城图纸

内城又称里城、旧城,周长仍为唐李勉所筑时的20里155步,城门此时已达10个,角门子2个⑤。据吴承洛先生在《中国度量衡史》中的考证,唐宋长度大小几乎相等,宋里城应叠压在唐汴州城址上,只是由于京师统一规划的需要,增修了部分城门。北宋外城作为防御外侵的首要屏障,而内城则只起缓冲作用,故对其修复总被忽视。致使宋内城到徽宗宣和年间,已是“颓缺弗备,行人躐其颠,流僚穿其下。”可见,此时宋内城已是破烂不堪了。经探测得知,宋内城墙略成东西稍长南北略短的近正方形。其南墙位于今大南门北300米左右东西一线,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左右东西一线,东西墙则与现存的开封城墙基本重叠。其周长全长约11550米,比现在城墙略小。墙基距地表8-9.8米。

外城,又称新城、罗城,是京师防御的第一道屏障,始建于柴荣执政时期,当时周长48里233步;到神宗元丰元年(1078年),外城已扩至50里165步。整个外城呈一个东西略短、南北稍长的长方形,位于开封市四郊。经实测,外城东墙约7660米,西墙约7590米,南墙约6990米,北墙约6940米,四墙总长达28120米;与文献记载外城“周回50里165步”大致吻合。结合考古资料推测,宋外城剖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,底宽30余米,顶部宽约5米,高10米左右,是一座气势非凡、坚固雄伟的军事城池。外城四周辟有护城壕,“阔十余丈,壕之内外,皆植杨柳,粉墙朱户,禁人往来”。经勘探发现,护城壕距外城城墙约30米,深11-13.6米,宽约38米,与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的记载基本吻合。由于历代兵火水患,如今三道城墙已全部淤没于地下。据初步测量,北宋东京外城遗址距地表平均深度6~8米,最浅的地段距地表0.3米(外城西墙新郑门处),最深的地段距地表11米左右(内城南北墙部分地段)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kaifengshizx.com/kfly/22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