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仁杰与羊共生,与狼共舞,与象共存

按照自己设定的专题体例,这个故事上传的顺序原本应当排在前面,因为心存犹豫,落在了“共事篇”的最后。犹豫的原因,狄仁杰这个历史人物如今正在走红神州大地,尽管他的事迹真的假的掺杂在一块,但无论真假,老百姓都喜欢,如果文章没有一点新意,拿出来既无必要也没什么意思。最后因为想出了这个标题,自我觉得还有点创意,便决定还是拿出来献丑。

在《新唐书》狄仁杰本传内,开篇记载了他少儿时的一则趣闻。上面说他小时候的某天正在学中读书,外面发生了命案,官府派人来侦破,围聚了许多人,有看热闹的、有提供线索的,一片喧嚣。办案的公差发现屋内的这个少儿居然安坐不动,未受干扰,不免好奇地询问。狄仁杰回答说:“我正在跟书卷里面的圣贤说话,哪有功夫跟你这个俗吏言语呢!”个人之见,史书开卷介绍这么一件事情,恐怕不只是说明狄仁杰少年好学老成,应该有折射他打小就个性鲜明、卓尔不群的寓意。

是的,狄仁杰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臣,并且可以“活”至今世,可以说凭借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性格。在封建专制时代的官场上,他绝对是一个另类。另类的人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,难得出头。而他我行我素,笑傲江湖,照样位极人臣,身后还被塑造成一位专打抱不平的豪侠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这种另类形象。

狄仁杰画像

那么,这样一个性格独特的官员,在封建专制的环境中何以脱颖而出,且仕途虽有惊而无险呢?本文选取“共事”这个角度,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罗列史实和作一些剖析,看看能否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
由于故事的主人公大家都相当熟悉,而他的经历又是那么丰富而曲折,为节省篇幅就免去为他制作“名片”了。不过既然是介绍他与人共事的情况,就不妨依据史书的记载,将他的仕宦经历划分出几个时段来,让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故事时,有个大致的时间概念。

狄仁杰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(年),卒于武周久视元年(年);唐高宗显庆二年(年)至上元二年(年),可视作他踏上仕途的时期;上元二年至开耀元年(年),为在朝中任职的时期;开耀元年至武则天天授二年(年),为离京外任时期;天授二年至武周久视元年(年),两度拜相。

与“羊”共生

羊是较早为人类认识,并在维系早期人类生存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的一种动物。它的性情温驯,浑身是宝,因此人类很早就将它视为一种吉祥物,十二生肖内有它。不妨取此含意,将对狄仁杰有过知遇之恩、跟他比较对路的人,用“羊”作为代名词。这里需要说明一下,狄仁杰的一生可谓都在为民请命,老百姓可以说都是他的“羊群”,只因本文说的是他在官场共事的情况,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此就不作介绍了。

狄仁杰在二十七岁时通过明经考试,获得汴州判佐的职位,开启了仕宦的历程。步入官场没多久,他就遭人诬告,好在他遇上了人生的第一位伯乐——时任宰相、工部尚书的唐代大画家阎立本。阎立本这次是以黜陟使的身份来到地方巡视,获知狄仁杰的情况,他决定见一见这个年轻人。经过交谈,阎立本以其画家的慧眼,看出这个刚刚步入官场的年轻人是遭到了他人的妒忌,并无过失,决定不予追究。不仅如此,他还对这位素昧平生的年轻官员作出了极高的评价:“孔子说观过知仁,你可谓沧海遗珠呢!”大约觉得狄仁杰已经难以在汴州立足,他将其举荐到并州去做法曹参军。对照唐朝的官制,这个职务属于不降反升。赖有贵人护佑,狄仁杰因祸得福。

阎立本《历代帝王画像》(局部)

在并州法曹任上,狄仁杰自己也演绎出了一个共事的佳话,并被载入史册。当时他的同事郑崇质奉命将出使边疆。郑的母亲年迈多病,此去他放心不下老母。正在忧愁之际,狄仁杰挺身而出,找到州长史蔺仁基说:“郑崇质的母亲病成那个样子,我们不能让他有万里之忧啊!”主动提出自己可以代替郑崇质出这趟差。狄仁杰的举动令蔺仁基十分感动。他跟州司马李孝廉相处得不好,觉得自己在处理同僚关系方面,远远比不上狄仁杰,于是便主动找到李孝廉,向他坦露心迹:“跟狄仁杰相比,我真的感到惭愧啊!”二人从此和睦共事。后来,蔺仁基逢人便称赞:“狄公之贤,北斗以南,一人而已!”狄仁杰因此赢得了一个“斗南一人”的雅号。

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(年),因政绩出众,狄仁杰首次进京任职,担任大理丞。史载他“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,无冤诉者。”在任期间,他做了件救人一命的事,也扳倒了“两颗大树”。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砍了唐太宗昭陵的树木,高宗李治亲口下令必须开刀问斩。狄仁杰却当面提出了反对意见,并据理力争,不仅使得权善才免于一死,还让李治刮目相看,将他晋升为侍御史。此官有监察官员受贿、渎职的职权,狄仁杰还是有权就要用,他据实对司农卿韦弘机和左司郎中王本立提出弹劾,致使二人受到问责处理。这件事让他名震京师。

狄仁杰第一次拜相,同为宰相的娄师德对他有举荐之恩,但他并不知情。娄师德老成持重,性格宽缓,待人和气,跟狄仁杰的个性和风格迥异。也许就是由于二人性格差别太大,他们在共事时一度出现矛盾。狄仁杰对主张“唾面勿拭”的娄师德有些轻视(参见“恭谨篇”《岑文本、娄师德:升官受吊,唾面不拭》一文),可能他认为此人过于“油滑”吧?后来武则天亲口将娄师德曾大力举荐他的情况相告,令狄仁杰大感意外,深受感动。武则天此举首先应当是要促成两位宰相的和解,好替她办事,也不排除有提醒狄仁杰锋芒不可过露之意。这是本人的猜测,不知大家是否认同。

狄仁杰和娄师德(影视剧剧照)

狄仁杰在居相位期间,像当年阎立本、娄师德慧眼识得自己一样,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。经他举荐的张柬之、桓彦范、敬晖、姚崇等人,后来都成为唐朝的中兴名臣。其中张柬之的脱颖而出,后来对唐朝政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。

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另外两个受他举荐的人,因为从中又可以看出他的独特个性。这二人一个是他儿子狄光嗣,另一个是他的冤家霍献可。当武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时,狄仁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,这应当叫做“内举不避亲”。当武则天让他从御史中间挑选一人升任中丞时,他举荐了霍献可。想当年,他被贬途经汴州(今河南开封市)时,因为生病打算在此停留半天,可是时任开封县令霍献可却认为有违朝廷规制,要求他当日必须离开。举荐此人,分明是“外举不避仇”。这就是狄仁杰。

来小结一下。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,阎立本、娄师德两位宰相的识才和举荐,对狄仁杰的仕途有着重要的影响;狄仁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,办事都异常勤勉和认真,效率很高,胆大而又心细,显示了出众的才能;他虽然极具个性,爱憎分明,但并非那种孤独行者,还是能够团结人的,对自己认可的人,更是可以做到为人分忧和担责。

与“狼”共舞

与狼共舞是一个成语,现在一般用来比作跟恶人在一起,随时都面临危险,需要特别谨慎。将它作为标题,含意大家肯定都明白。

前面已经介绍,狄仁杰刚出道时便遭受他人诬告。阎立本作出“观过知仁”、“沧海遗珠”的评价,说明他确实没有过失。他一个刚入道的低级别官员,大事还摊不到他的头上,估计是吃了个性的亏。这也是本人的揣测。

唐睿宗李旦垂拱四年(年),狄仁杰在豫州刺史任上真的摊上了事,栽了个大跟头。当时的大背景是,皇太后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垂帘听政,准备走上前台。狄仁杰到任时,参与反抗武则天的越王李贞已经兵败自杀,他的余党二千人都面临被处死。新官上任,狄仁杰干了一件别人可能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,他一面下令将这些人的械具卸掉,一面向武则天上密疏,指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,罪不当诛。武则天接受了这个建议,将一应人犯流放了事。这些死而复生的人感念狄仁杰的恩德,为他立碑。

当时,宰相张光辅奉命讨伐李贞,打了胜仗的将士向州府敲诈勒索,遭到狄仁杰的严词拒绝。张光辅不高兴了,威胁狄仁杰说:“你一个小小的州将,打算蔑视我这个元帅吗?”回到朝廷,他立即奏了一本,狄仁杰因此被贬为洛州司马。

斯琴高娃饰演的老年武则天

武则天天授二年(年),狄仁杰被擢升为地官侍郎、同平章事,当上了宰相。武则天对他说:“我知道你在下面有善政,但也有人在诋毁你,你想知道都是些什么人吗?”狄仁杰答谢说:“陛下如果以为是过错,我就应当改正;不以为过,那就是我的福分了;至于暗中诋毁的那些人,我并不想了解。”对此,武则天大加赞赏。她这次屈身提示,或为笼络,也不排除又有警示之意。

后来,狄仁杰还是摊上了事,被冠以谋反重罪下狱。这一次的对手是臭名昭著的酷吏来俊臣。来俊臣办案有一个“绝招”,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人犯上酷刑。同案的人为了免受皮肉之苦,一上来都主动屈招认罪,以求得免于一死。铁骨铮铮的狄仁杰不吃这一套,于是来俊臣决定亲自提审。狄仁杰不打自招,大义凛然地说:“周朝革命,我是唐臣,说谋反是事实。”来俊臣闻言大怒,下令用木棒毒打。

一天,来俊臣的一个名叫王德寿的亲信到狱中来看望狄仁杰,假仁假义地说:“我来是想改善你的处境,你只要供认地官尚书杨执柔是同党,我就可以设法为你开脱,能够免去死罪。”狄仁杰仰天长叹:“苍天在上,我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吗!”说完,他竟然一头碰柱,血流满面。

时间一长,趁着看守有所松懈,狄仁杰借来一支笔,在一块布上面写下奏章,藏在一件衣服里面,然后对看守说:“天热,请把这衣服送到我家,让家里人把里面的絮子去掉。”他的儿子狄光远看见奏章立即送呈武则天。武则天派人到狱中来察看,来俊臣为掩盖对宰相动用酷刑的情况,一面让狄仁杰穿上官服出来相见,一面又密令王德寿假借狄仁杰的名义写了一道谢死表,交给使者带回。

来俊臣也是“佞”类

武则天还是心存疑虑,决定亲自召见狄仁杰,见面她询问:“你为何谋反呢?”狄仁杰分辩:“我没有谋反,差一点就被他们打死。”武则天拿出那份谢死表给他看,来俊臣弄虚作假的事情被曝光。武则天以此为由,下令免去狄仁杰的死罪。

在对手眼中,狄仁杰此时已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绵羊,这次不逮住机会将他往死里整,一旦日后出现反转,那就很麻烦了。于是他们“狼性”大发,前有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多次要求将狄仁杰诛杀,后有御史霍献可模仿狄仁杰的“壮举”,也用脑袋撞击金殿玉阶,摆出一副以命相争的架势。武则天就是不为所动,只是将狄仁杰贬为彭泽令。霍献可这样的人,真是让人无语。

彭泽县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县,东晋时期那里出了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,现在又来个宁死不屈的狄仁杰。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在巧合中重复。

也来做一个小结。随着职务的晋升,权力的增大,尤其是官居宰相后,反对狄仁杰的已经不是某几个人,而是一大帮,因此说狄仁杰在与狼共舞,并也不过分;狄仁杰能够涉险过关,固然有武则天关键时刻网开一面的因素,但跟他自己斗勇又斗智也密不可分。一个完全靠别人保护才能生存的“巨儿”,在狼狈为奸的古代官场上是存活不下去的,甚至没有人乐意保护他。

江西彭泽县现在有个狄公湖

与“象”共存

体型硕大的大象,自然只有一代女皇武则天有资格来扮演了。这无需作出解释。

能跟狄仁杰唱对手戏的人,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。他们的判断十分准确,狄仁杰果然东山再起。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(-年,这一年号只使用了一年半时间),北方契丹起兵作乱,河北震动。武则天想起了彭泽县令狄仁杰,让他出任魏州刺史,很快又转任幽州都督,并赏赐紫袍、龟带。我们的这位女皇是如此善于抓住男人的心,她竟然以帝王之手亲自在紫袍上面绣上“敷正木,守清勤,升显位,励相臣”十二个金字,以此表彰狄仁杰的忠诚和她对他的器重。反叛很快平定,狄仁杰奉诏返京,出任鸾台侍郎、领凤阁鸾台平章事,第二次拜相。

此时,又有一件更加麻头的事情摆在狄仁杰的面前:女皇的另一个侄子武三思,正在积极谋求获得太子的位置。这事非同小可!武则天先是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,后来干脆将国号也改掉,但这还不能说她就一定要代唐自立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谁说女人不可做君王啊?但如果她把自己娘家的侄子立为储君,剩下的最后一道窗户纸就被捅破了。

这件事并非武三思的一厢情愿,武则天确实准备提上议事日程。她首先向宰相们作咨询,没有一个人敢吭声,唯独狄仁杰又站了出来,认为继承大位的人“非庐陵王莫可”。这位庐陵王何许人也?他叫李显,是武则天和李治所生的第三个儿子,在父亲死后他本来已经被母亲立为太子,后来被废贬为庐陵王,逐出了长安。狄仁杰居然提议让废太子重归原位,令武则天龙颜大怒,立即中止了讨论。

过了好长一段时间,武则天又将狄仁杰和另一位宰相王方庆召来,这一次两位宰相换了脑子,不谈什么大义,改为从母子亲情这个角度来切入,他们说:“先帝病危,让陛下监国。陛下已经做了十几年君王,如今又要传位武三思。姑侄与母子,哪一个更亲近呢?陛下立庐陵王为皇太子,百年之后就能常享宗庙,若是立武三思为皇太子,那时宗庙里面就不会有你这个姑姑的神主牌位啊!”这一席话戳到了武则天的痛处,她似乎受到了极大的触动,当天就派人到房州迎回李显。李显后来继位,是为唐中宗。在此之前,其他几位宰相也曾多次提出应当让李显返回太子宫,都遭到武则天的拒绝。这一次狄仁杰以母子天性为说词,终于让武则天停下改朝换代的脚步。

故乡人更不可能忘却自己的骄傲(太原唐槐公园)

这里需要专门简单介绍一下张柬之。围绕兴废之事,狄仁杰在跟武则天周旋的同时,还在积极扶持铁杆的拥护李唐王朝的力量。张柬之的异军突起,就是他的一个得意之笔。后来正是此人趁武则天生病发动政变,让李唐王朝得以劫后重生。

在对自己的历史定位作出艰难的抉择后,武则天跟狄仁杰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最佳的境界。据记载,最后几年,她将狄仁杰称为“国老”,而不叫他的名字。入朝免去了狄仁杰的叩拜之礼,还说:“每见公拜,朕亦身痛!”

狄仁杰与武则天的关系比较复杂,不是通过上面几个举例就能完全说明清楚的。这种复杂性,主要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武则天所决定,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,是一个比狄仁杰还要复杂得多的历史人物。她在位期间,既重用了像狄仁杰这样忠心体国、正派能干的大臣,又起用了相当数量的佞臣和酷吏,一度将李唐王朝的政治搞得有些乌烟瘴气。但与此同时,她也有不少的作为。正是由于她的复杂性,狄仁杰这最后一种共事关系,不是一篇网文能够说清楚的。

在此,只是简单分析一下狄仁杰在跟武则天“共事”时,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。很显然,狄仁杰在维护皇权的问题上(无论李唐还是武周),从来就没有动摇过,他知道这是自己作为臣下的安身立命之本,舍此什么也谈不上。所以说,他选择了“与象共存”。与众不同的是,他把尽忠和做奴才分得很清楚,宁愿多吃一份苦、多遭一些罪,也要始终坚持通过做人做事来换得君王对自己的信赖,然后再在封建君主这尊“大象”的护卫之下,保有自己的个性和品质,尽可能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,为国家和民众多做一些好事。这也正是古代所有“良臣”的唯一正道,别无它途。

最后做个总结。纵观一代名臣狄仁杰的人生轨迹,既有时势使然,又跟他能够审时度势紧密相关,可谓二者兼得,缺一不可。骨鲠正直并未让他失去理性和韬略,头脑始终清醒,谁是可以团结依靠的力量,与反对势力应该如何斗智斗勇,以及君王的心态和底线,他都能做到准确识别和捕捉,并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方式方法。他是一个勇士,更是一位智者。

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古代清官总是很威武

最后说明一下,有关狄仁杰善于断案的种种传奇,并不见于正史的记载。古代编修史书,在体例和内容上都有一系列具体要求,包括一些名词术语,往往都赋予了特定的含义。作为断案之类的内容,即使存在也不会成为史载的重点。同时,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,被认为是折射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“活化石”,但历史上有关反映狄仁杰善于断案的传统戏剧节目并不多见,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和影响的,应该说还是现代影视作品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kaifengshizx.com/kfzx/6587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