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踞洛阳和长安quot两京古道qu

说到函谷关,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。其实老子出关、紫气东来、鸡鸣函关、折叠鸡鸣狗盗等著名典故,都与函谷关有关。

当然函谷关最出名的,还是它的交通咽喉地位、战略要塞意义,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。

01函谷关独特的战略地位

历史上称为函谷关的有三处:秦关(建于春秋战国时期)、汉关(建于汉代)、魏关(建于三国曹魏时期),其实只是关楼的位置不同。

这三处相距都不是很远,都位于山西、陕西、河南三省交界地带,东指洛都,西望长安。

在中国古代,洛阳与西安之间的地带,一直是军事、政治的心腹要地。这两座著名古都之间的官道称为"两京古道",是河南与陕西,乃至中原与西部的交通要道。

其中的崤山至潼关路段,多在涧谷之中,两侧是绝壁峰岩,山谷幽深,深险如函(匣、盒子),因而称函谷。这一带自古也称为崤函之地。

这里长达五十公里,崎岖蜿蜒,谷道仅容一车通行,号称天险。因而易守难攻,素有"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"之说。

从局部地势来说,函谷关扼守崤函,地处交通咽喉。

从地理格局来说,它西邻高原,东临绝涧,南依秦岭,北濒黄河,四面几乎都是绝境,因而更具战略要塞价值。

如果占取了函谷关,就容易向北进取关中、通达西北地区,或者向东逐鹿中原。

而且函谷关自古是洛阳“八关”之一,守卫着洛阳的西边门户。

因而,自春秋战国之后,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发生了许多重大战役、政治事件。

例如战国时期,函谷关就成为秦国和东方六国抗争的焦点战场。

魏占函谷关而锁秦,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。秦国占据函谷关天险,多次击败六国的合纵攻击,最终出崤山而驰骋中原,一统天下。

楚汉战争中,刘邦也坚守函谷关,与项羽长期抗争。

西汉立国,专设关都尉把守函谷关。

汉武帝时,设立弘农郡,将函谷关的关楼向东迁建至新安(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新安县),并在此地设立郡治。

东汉末年,董卓就以函谷关易守难攻为理由,将汉献帝从洛阳挟持至长安。

西晋“八王之乱”时,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关中,派部下张方出函谷关,进击洛阳。

唐朝"安史之乱"期间,唐军与叛军在函谷关进行了著名的“桃林大战”。

但是,一个明显而奇怪的现象是:自唐代以后,函谷关逐渐闲置、衰败,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
02函谷关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地位衰落?

其一,长安、洛阳古都衰落。

西安号称“十三朝古都”,自西周开始,定都此地的政权截止唐朝,此后没有。

洛阳也号称“十三朝古都”,自东周开始,定都此地的政权截止后晋。

此后,随着后世政权定都开封、杭州、北京、南京等地,全国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就逐渐远离长安、洛阳,纷争的主战场也就转移。

那么,地处洛阳与西安之间"两京古道"的函谷关,拱卫两京、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地位也就随之衰减,逐渐失去往日频繁的狼烟烽火。

即使到20世纪的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,在函谷关也先后发生了一些战役,但是其地位和名气已经甚微。远不如当时的平型关、娘子关战役出名。

其二,函谷关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成为其天生的缺陷。

函谷关狭窄艰险、易守难攻的天生优势,也成为很多兵家忌惮、绕道而行的原因。

绕过函谷关,从南经过陕西省商洛地区,走武关--峣关--蓝田路段,是联结西安与中原交通的又一选项。这条防守比较薄弱的路线,在一些战役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例如,秦末群雄起义,楚怀王宣告先入关中者为王。刘邦顾及函谷关,接受张良的建议避免攻坚,绕道至武关,用计袭取,进取关中地区。由此引发了“鸿门宴”。

西汉景帝在位时,发生“七国之乱”。统帅周亚夫认为吴、楚联军势大,正面决战难以取胜,就献策以梁王军队拖住吴、楚主力,周亚夫绕道进军,走蓝田、出武关,迅速到达雒阳。

函谷关临近黄河,成为天险的一部分,但同时也受到了黄河的影响。

在黄河泥沙不断堆积、改道的过程中,也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河滩土地。

三国时期曹操西征,避开易守难攻的函谷关,利用秦关之北的黄河滩地开辟了新道,在此筑关,也称为函谷关,史称“魏关”。

随着黄河漕运的开发,水路分流了陆路的职能。从而也避开了陆地上象函谷关这样的艰难险关,而顺风顺水,一路直下。

到了近现代,随着桥梁、隧道、铁路、航空等交通方式兴起,函谷关这样的古代要塞更加落寞,沦为沧桑遗迹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kaifengshizx.com/kfls/6644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